——柴門分公司2016年發展方向論證
柴門分公司地處228國道北,324省道西,有三個自然班組,計1473.9畝,以海水制鹽為主,灘后兼有少量海水養殖。暫有鹵蟲養殖基地400畝(原柴門六班)。今年扒鹽實產9500噸(其中含鈣液制鹽1000噸)。現就柴門區實產8500噸,以及2016年計劃產鹽情況進行測算,見下表:柴門分公司測算表
序號 | 灘地面積(公頃) | 人員(人) | 年份 | 海鹽產量(噸) | 產值(萬元) | 生產費用(萬元) | 人員成本(含保險) (萬元) |
折扣用礦鹵費(萬元) | 扒(運)鹽費用(萬元) | 盈余(萬元) | 備注 |
1 | 98.26 | 19 | 2015 | 8500 | 136 | 11.7 | 79.35 | 20.7 | 26.2 | 1.9 | |
2 | 98.26 | 15 | 2016 | 6000(計劃) | 96 | 10.2 | 63.25 | 0 | 21.4 | 1.15 | |
3 | 6600(目標) | 108.6 | 10.75 | 2016年 后勤自然減員1人,一線想辦法內部養殖消化3人,不拿工資自己繳養老金個人部分 |
柴門分公司灘地,如若改成淡水塘,看似短期見效了,但淡水塘養殖,參差不齊,效益不均,地畝費收繳也困難。加之前期改造費約400萬,照改造后800元/畝算,收回投資還需3.4年。如果淡水養殖沒有創新支撐,沒有暢銷的高附加值的新品種加入,想輝煌不易,況且全國海淡水養殖市場已趨于飽和。據調查,每年仍然有不斷增加淡水養殖面積。今年底灌東就上馬六千余畝淡水塘,山東、江蘇、浙江等別的地方還有繼續上馬的,加之中國經濟進入常態化,因而如此判斷,淡水養殖行情不會見好。只要淡水養殖蕭條,池塘無人發包,就面臨著復墾土地。一旦鹽田變農田,那就不是我們企業的了。無形中,減少了企業資源,相對增加了企業負擔。
如果改成海水塘,1473.9畝的面積,賣44.217萬元,按300元/畝毛面積,喜人嗎?不見得。前期改造費用按200萬元計,約需4.5年才能收回投資。與產海水鹽比,明年產6600噸鹽,按160元/噸計,創產值105.6萬元,創利潤為10.75萬元,四年凈創利50萬元,哪個合算,一目了然,況且這點灘地還安置15名員工。
與日曬制鹽比,海水制鹽,產能低,勞動生產率低,但成本低。代表日曬制鹽高水平的噸鹽耗鹵4立方,即原料成本104元,而海水制鹽原料成本,海水噸鹽耗取費僅為0.84元(0.84元/105立方海水)。日曬是大制鹽企業,而柴門分公司是微小的制鹽單位,船小好調頭,讓時間考驗,,否則隨時改掉。
近期,灌云境內海水制鹽只有兩家,年產不足3500噸,為灌云提供食用鹽、腌漬鹽、企業用鹽,根本不夠。如果把柴門并入原實業公司,利用其生產、經營許可證,實現自產自銷,六千噸完全不愁銷路。我們與灌云鹽政,鹽務局掛好鉤,對周邊銷售小工業鹽,也不會低于一萬噸。另外,我們還可挖掘灘地潛力,提高制鹵能力,打造海水鹽基地。聯合古淮制鹽,創佳食用鹽品質,提升海鹽價值,擴大單位利潤空間。我們還可利用小鹽制海水因。明年,我們采取對內包死基數,超產分層,提高員工工作積極性。為降本增效,一線計劃內部轉崗消耗3人,具體安排在灘后一水兩用養殖區域以及鹵蟲養殖基地。后勤退休自然減員1人。另外計劃利用排老鹵費充抵生產費用,減少成本開支。
權衡利弊,不改為善,一是有利于人員安置,二是留一塊富有紀念意義的海水制鹽基地。